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3章  (第1/1页)
    小名系统:[主打就是一个坑蒙拐骗。]    西门卿:[除了吴用没拜托过我照拂戴宗外,其余哪句为假?]    戴宗哪有不愿之理?!莫说现在人在屋檐下,受制于人。    便是盐军的前景,也比梁山泊和郓州宋江处,可都好太多了!而且至交好友吴用,还是盐军一人之下的军师,有好友关照提拔,来日还能差了?    “小人愿意!”    “那便如此定下。督查营是学习军规律令、规范盐军言行纪律的去处,像秦明、史进等梁山泊熟人也进学过,如今已经合格出营。”    “等你也学成出营,本官便派你去巴蜀,听从一清先生的号令,若得功劳,论功行赏。”    戴宗闻言得知,以后可以和吴用一起效命,就更愿意了。    “小人得令!”    “时迁,将戴宗带去督查营安置罢。”    “得令!”    时迁引着戴宗出了大帐,去往督查营进学。    督查营相当于是学校的教导处,规范兵士言行纪律、教学军规律令。    品性稍有不端的兵士,进督查营‘军训’一个月,出来之后保准脱胎换骨,令行禁止。    ……    戴宗一去不回,宋江再损一员人才。    而因为东京派下来的事儿没办成,不多几日,就有东京来使到来。    接风洗尘过后,使者将他好生训斥一顿。    宋江又是请吃喝、邀歌舞,又是送上一大笔金玉财宝,才叫使者同意帮忙说上几句好话。    其实宋江之所以会那般艰难,是因为在此之前,东京君臣接见了盐军使者。    入朝面圣的这名盐军使者,平平无奇,不曾在盐军中有半点声名。    就像随便派遣了一人,进京送上一封信而已。    重要的不是使者本人,而是使者带来的,西门知州的亲笔书信。    书信中的具体内容,使者也不曾看过,他只记住知州的临行叮嘱:    尽量少言寡语,任凭谁套话,都只管闭口不言。    使者将西门卿的叮嘱,执行得很好。    朝堂之上,使者拜见过皇帝赵佶,就递上书信。    赵佶看书信时,有朝臣与他攀谈:    “西门知州一切安好否?”    套话西门卿身体情况。    使者:“……”    “听闻西门知州与其妻伉俪情深,幼子又极聪慧,可真叫人艳羡!夫妻之情,绕膝之乐,夫复何求?”    夫妻和睦、儿女双全,还想要什么呢?口称艳羡,实则试探西门卿野心。    使者:“……”    管天下赋税的户部尚书,转而问起公事:“说来各地夏税已经陆续进京,不知沧州、棣州、齐州和东平府的夏税,可已收缴完毕?”    这次使者没沉默:“西门知州本就免了三州一府过半赋税,收缴上来的税粮不多,刚装满五个粮仓,不巧又全被大火烧毁。”    “今年夏税的税粮,必是交不上了。至于以银钱抵交的税银,亦是不多,约莫四万两白银,不日就将送达。”    四万两白银,甚至只是当初西门大官人给蔡京生辰纲的一半,放到现在,西门卿指缝里漏一点都不止这个数。    使者终于开口,朝臣却全都哑口了。    五个粮仓失火,背后真相如何大家心知肚明,西门卿还肯交四万两白银的税银,已经是表态——不打算撕破脸,而糊弄的面子。    双方一时沉默下来。    直到赵佶开口:“使者既已将信送到,便已经达成使命,且回去复命罢。”    使者从善如流,当即告退出殿。    赵佶退了朝,喊上蔡京等几个亲信宠臣,移步商议。    ……    西门卿在书信中说了些什么,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外人不得而知。    赵佶君臣间商议了些什么,外人也不得而知。    但最终的结果是,东京皇城里颁出圣旨,大意是:    西门卿率盐军围剿十万方腊反军有功,为官抚民政绩斐然,晋职范阳节度使。    而后童贯大军终得北撤回京,西逃巴蜀的方腊十万残部,交由盐军围剿。    盐军再往巴蜀增兵七千,盐军一万五千的水、步、马三军,在巴蜀之地与方腊十万残部对阵。    得以抽身北撤的朝廷大军,再度出兵北上,列阵宋辽边境。    而在此之前,金兵已经打响与辽国的灭国战争,结束了宁江州战役,并在秋高气爽时节,于出河店大捷。    作者有话说:    【闺蜜监督日更day8】    第132章范阳节度使    ◎西门大官人升官了◎    历史是客观的,即使进程被加快,但好像还是沿着固定的历史线,在往前推进。    本来会发生的事,即使按了快进键,也照样发生着。    对此,小名系统给出解释:[历史是客观的、宏大的,即使有蝴蝶效应,衍生出另一个平行世界,却也不足以推动历史线远离太多。]    [玄幻一点解释就是,世界意识会纠偏拨正。]    对此,西门卿给出了他的回应:[尽管如此,也要竭力推动现实,令固定的命运线偏移。]    [避开前方的深渊天坑,不能叫亿万中原百姓拿性命、拿后代苦难,去填坑。]    西门卿向来心之所行,也是因此,他才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向东京皇城的赵佶君臣提出,达成协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