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清流倒澜 (第2/2页)
臣不敢怠慢,冠带入朝。三大顾命大臣站在首列,荣世祯跟在父亲身后。 高应麟低声道:“二位可知今日何故上朝?” 萧在雍说道:“我并不知道。” 荣元量说道:“是否江南情事有变?我平南王军的探子日前传回消息,说是宣王已经逃回了江南平湖城,宁东王率领一众江南权贵,都十分拥戴他。” 高应麟说道:“不错,高应奎已在平湖城登基称帝,册立宁东王之女卢氏为皇后。高应奎登基的诏书盖上了传国玉玺,这几日传遍江南各地,那一带的地方长官要么是丁嫔党,要么是宁东王的直隶,因此纷纷拥戴高应奎。还有些市镇地处偏远,不通消息,老百姓误听了高应奎的谎言,以为‘京城为乱臣贼子所控,挟幼主以令诸侯,宣王却是逃出生天的真正太子’,于是也将高应奎认作了天子。听说这几日江南各地贺表如飞,高应奎篡位已成定局。” 荣元量叹道:“许多官民百姓一辈子都无缘认得皇上,只认得圣旨和玉玺就是皇上了,怎奈传国玉玺为叛贼所盗,这一节实在难办。” 高应麟说道:“这些江南官民究竟是受了愚弄,还是贪图富贵,暂且不去论他。且说高应奎以江南伪帝之名,派出使者来京,昨晚抵达了京城,送来了高应奎的伪诏——高应奎欲与小皇上议和,叔侄二人分为南北二朝,各自为政,共治天下。若是小皇上答应,则江南每年进贡丝绸银两;若是小皇上不允,则江南就截断水路漕运,永世不与北方运输米帛。” 萧在雍不动声色,荣世祯吃了一惊,荣元量则怒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老三篡位窃国不说,竟然还想分裂我朝江山?真是千古未有的大罪人!先帝爷在天有灵也不容他!” 高应麟说道:“因此皇上把我们都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应对伪帝的使者。” 不一时,内监扬声叫道:“皇上驾到!”一簇簇宫人仪仗引着小皇帝高兆珣进入大殿。 高兆珣坐上宝座,便说道:“昨夜宣王的使者来到京城,将他的伪诏送来与朕——”随即命人将高应奎的伪诏传遍群臣,那诏书出自江南文豪之手,辞藻典雅华美,以叔侄之情为题,恳切劝说小皇上答允南北分治,但其间的威胁之意也跃然纸上,与高应麟所言不差。 群臣无不激怒愤慨,都说:“皇上奉天继位,乃天下共主,岂能把江南割让与这起子逆贼?”“江南伪帝毫无悔改之意,枉费了先帝爷的宽仁爱子之心,皇上也不须再忍。”“此事已不能善了,必须以貔貅之师攻克江南。” 高兆珣说道:“三位顾命大臣怎么看?” 高应麟说道:“启禀皇上,臣以为高应奎篡位称帝,虽是无耻之尤,但也在意料之中,我朝还是按照既定方策应对,一则回派使者前往江南,阐明是非曲直,劝降当地官民。二则建立舟船水师,尽快发兵南下。三则令平南王返回云南,震慑贼军,节制西北。” 高兆珣说道:“诸卿早已议定这三条方策,足见我朝英才济济,颇有先见之明。”当即命人草拟诏书,严斥伪帝罪状,拒绝议和提议。又选了两名大学士作为使者,前往江南回书招降。 荣元量朗声道:“启禀皇上,老臣还有一奏。” 高兆珣说道:“平南王请说。” 荣元量说道:“传国玉玺是大恒朝至宝,但如今为贼人所盗,致使朝廷号令不齐,极不利于国家大事。老臣请皇上下令赶造新玉玺。” 群臣顿时炸开了锅,低声议论纷纷。有人说道:“江南伪帝用传国玉玺,我们大恒朝的正统皇上却用旁的玉玺,岂不是自降身份?”“一个玉玺就有一个皇帝,若是有两个玉玺,那就是天下有两个皇帝,那不就等于承认南北分治了吗?” 也有人反驳道:“是先有皇上,还有先有玉玺?你们行事怎能如此古板?”“朝廷圣旨不盖玉玺,只会叫乱臣贼子钻了空子。”“总不能老是用定北王金印代替玉玺罢!” 萧在雍说道:“事从权宜,臣也赞同平南王之奏。该当尽快新制玉玺,形制与传国玉玺和而不同,专门用来在战时发布号令。以后追回了传国玉玺,再用回传国玉玺就是了。若是传国玉玺遭人损坏,也可索性改奉新玉玺为我朝至宝,流传子孙万代。” 不少人心中暗想:“什么遭人损坏,说得倒是委婉,不就是说传国玉玺有可能永远都追不回来了吗?” 高兆珣点头道:“没有玉玺,确实处处掣肘不便。此事就交给昭王去办。”高应麟领旨遵命。 高兆珣见再无别事要议,正待下令退朝,忽然大殿后方几个御史列队而出,一齐叩头道:“臣等有本参奏!” 群臣认出这几人都是朝中清流言官,素以直言敢谏为名,不禁心里一个咯噔,暗想:“他们这是约齐了,要告谁的御状?” 高兆珣顿了顿,说道:“你们说罢。” 群臣都竖起耳朵静静倾听,只听那领头的御史高声说道:“臣等要弹劾定北王治下不严,犯失察之罪!” 此言一出,满朝震动,高兆珣惊道:“你……你们要弹劾朕的顾命大臣?” 那御史接着说道:“臣等闻知,定北王军抄没丁党叛逆家产之时,上下贪墨百万款项。待得昭王奉命查收军饷,定北王军又做假账掩盖罪行,蒙蔽皇上圣听,请皇上明察!” 荣世祯心头一震:“糟糕!这事怎么会捅到言官那里的?是谁走漏了消息?”目光如电,立即射向了高应麟。 却见高应麟面如冰雪,眉心微微皱起,似有疑虑之色。 那荣元量饶是久经官场世故,当此情景也颇感意外,侧目看向萧在雍。 萧在雍则静静长身玉立御座之下,神色宁定,毫无波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