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长在红旗下58 (第2/2页)
研究院的数十个具有中等专业学历的科研人员中她是唯一在科学研究职称系列内升到正高这个位置的,也是院里在海内外主编和出版书籍最多的的一位。 她发现提升自己的前提就是b别人多用一些时间和JiNg力,没有其他的办法,这些年她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还有一件事情让她感触也很深,那就是青少年时期打下的基本功,尤其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做技术工作必须有专业知识,如果没有专业知识你就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不是。可是专业知识掌握起来相对快一些。读一些专业书籍,置身于某类环境里,用心观察,认真钻研,乐于请教,你就能b较迅速的熟悉,逐渐变成行家里手。专业更依靠经验,有点象外功。基础知识给人一种无法触m0的感觉,看起来好像有些可有可无,可它是内力。晚云在写项目申请书和研究报告的时候有特别强烈的T会。从小喜欢的数学,帮助训练了一个思路清晰,逻辑连贯,方法JiNg细的大脑。而由于对文学的Ai好,Ai读Ai写,就可以b较容易的做到主题明确、文字简练、语言流畅。写那些东西的时候,一些词汇JiNg句很自然的就跳出来了,巧好地落实到了需要的位置上,使学术文章在枯燥严谨里带着生动,至少别人愿意看下去,而且能很快的明白她想g什么。 两样东西的结合促使她有了更多的机会,脱颖而出。 在芸芸大千世界里晚云仍然极其普通,没有特别耀眼的光辉,也不能算是大树。但是就她自己的条件和环境,她只能如此了,她尽了力。能够做最好的小树,给生养自己的大地多一些绿荫,多一份活力,她觉得就没有白活。 三十四 晶晶小学毕业了,考进全市教育质量最好的一所中学,需要住校。那年晶晶十一岁。 每个星期六下午三点半作完清洁,晚云都会飞也似的跑下山,然后乘船赶车于五点半到校T育场边和晶晶会合。那是晚云最开心最渴望的时刻。看见晶晶愉快地跑向自己,像一个奔向母J的雏儿,晚云心里总是暖烘烘的。两人随意的谈天说地,倘佯在学校前门一条热闹的马路上,逛书店,选文具,走过一排排全是卖衣服和各种杂货的小摊,买点需要的小东小西,随意而又快乐。小摊后面有几排红砖房,穿过去就到了铁路边。两人沿着铁路下面的小路走半个钟头就到家了。星期日吃过晚饭,晚云又和晶晶依同一路线返回到学校,再赶回研究院。 晚云已经很少到野外长期工作,除了偶尔去外地开会,一般都呆在A市。晶晶一天天长大,变成了晚云的好朋友。后来晶晶到外地上大学,晚云心里空了一大块。好在还有儿子,儿子为晚云撑起了感情的一片天。 四年以后儿子也考入了外地的大学。 两个孩子都远走高飞了,晚云很孤独。他们在家的时候,晚云有牵挂和快乐。现在,牵挂还在,快乐没有了。 晚云内心挣扎。自从那次跟晶晶回家,晚云就下定决心不再提离婚的事,和宋泽军慢慢过下去。可理想和现实是不一样的,两个人心里都明白,这日子好像凑和着也过不好,越过越没有味道。随着思想禁锢的开放,晚云和宋泽军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自我感受和T验,原来各自内心里的那点根本的东西就很自然的释放出来了,分歧在不经意中变大,变得无法调和。一次次的碰撞使得两个人都身心疲惫,满是创伤。孩子可以是心灵润滑剂,孩子的事情能分散许多JiNg力,孩子也可以降低两个人内心的自我需求。在感觉日子实在太难的时候,晚云就想自己和宋泽军的事没有孩子的成长重要。等等,再等等,等两个孩子小学毕业以后。那时候孩子也许懂事了,能够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伤害。 儿子小学毕业了,晶晶刚进了高中,怕影响晶晶考大学,晚云又开始犹豫,等等,再等等,等两个孩子考上大学以后。 现在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晚云还是没有勇气。她突然发现自己老了,不知道还该不该再提这一类的事情。还有宋泽军,他是一个好人,期望用自己的方式过日子并没有错,她不忍心去伤害他。 但晚云十分清楚的是,她越来越不Ai宋泽军,不想和他生活在一起。 曾经,晶晶告诉她:‘爸爸知道你想和他离婚,他说你嫌他家里穷。’ 晚云无语,凉至后背。她有过嫌他穷的语言和行为吗?在那些最艰苦的日子里,走头无路的时候她想过离婚吗?没有。快一辈子了,宋泽军仍然无法理解她,总是喜欢从物质层面去想事情,走不进她的内心。可能到Si,两个人也只能如此了。晚云突然想到自古至今人们在婚姻里提倡的一句话:门当户对,现在她觉得很有些道理,应该是个T从他们所在门户环境里孕育出来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当对。不一定和家庭的财富地位有必然的联系,但绝对关乎到家庭教育、文化背景、个人经历、自我修养。当对了,彼此的相似度大,差异X少,出现的问题常常也不是本质X的,b较容易调和。不当对,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两个人的JiNg神战争,斗到最后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方阵亡,把自己埋在对方的世界里,过程绝对是痛苦的。她和宋泽军是太不当对,她终于明白这一生她已无法拥有自己希望的Ai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