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哲学的范畴_美学研究中的诡异命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美学研究中的诡异命题 (第1/2页)

    美学研究中的诡异命题/吴菀菱

    「诡异」相较於其他在艺术论述里具有正面意义的美学特质而言,是一种更接近於负面情绪的感觉X语言。在Freud的概括X定义里,诡异是「当人T验到某件事从熟悉变为陌生时产生的不安感觉uneasyfeeling」[1];不舒适的、惊恐害怕的、不自在的,无论以何种语汇描述之,「诡异」都不是符合传统审美价值的元素,甚至可能会在一T验到时便把它归类为「丑」ugly的。提及审美,每个时代的评论家及创作者皆有一套自己定义「美」的观点,而「丑」这个概念则不然,许多时候,「丑」被视为「美」的对立面。企图严肃地为「丑」在美学上的表现下定义是会有问题的,因为「丑」与「美」两者相对的关系永远会随着主T的改变而更迭,同时它也牵涉到历史与文化理解的难易,以致我们试图描述「丑」时,往往只能透过个人的自由心证,藉由确认「美」的缺席来确认「丑」的存在。同样的,确认事物的「不诡异」常b说明事物的「诡异」更无疑义,而在「不美」的范畴中,「诡异」甚至被归纳为造成「丑」的可能感觉向度之一。西方启蒙运动之後,理X主义掌管人类主要的智识活动,开始有学者具系统X地论述「丑」自成美学的脉络,「诡异」也才随着许多思想上或自然上迷思的解离,启发了美学的价值。

    西方第一部完备地书写《丑的美学》AestheticsofUgliness的着作始於1853年,由德国哲学家罗森克兰KarlRosenkranz所着。他分析自然界里的丑、JiNg神上的丑及艺术上的丑,从道德的类b解释生理的恶心和心理的不悦对於事物的形式与内容之丑所起的作用。当代着名的跨领域艺术文化研究学者UmbertoEco则是在着作《丑的历史》HistoryofUgliness[2]中从「丑的本身」、「形式上的丑」与「艺术对这两者的刻画」三种角度去论述艺术史里的「诡异」如何有脉络地被认知,及观察「诡异」在作品的主题、形式与艺术再现过程等不同面向的表现。文学批评的领域里,早於「诡异」被提出的美学语汇如「怪诞」grotesque及「崇高」sublime概念,同样是对於不悦目且使人惊怖的艺术风格的思考;不同的是,前者源自中世纪废墟[3]扭曲的人物雕像,多用来b喻失真的典型,指涉丑陋畸形的装饰X外观,後者则上溯启蒙时代与北美浪漫主义romanticism,强调作品表现出的巨大激情及无以名状的痛苦与害怕,并且常与自然景象相关。「诡异」uny字源来自众所皆知的西方浪漫主义发源地—苏格兰与北方[4],与「崇高」在历史与地缘上具有承继关系,因此也常被置於相关脉络下相提并论。

    德国哲学家ImmanuelKant1724-1804认为「崇高」包含美学经验的两面,亦即负面的喜欢,并且认为「崇高」的T验与理Xreason优越的习惯相关;他进一步解释「崇高」T验不在於经历外界事物本身,而是在面对无法控制的环境,尤其是与自然灾难及超感官能力相关的态势之下,个T由於理X失谐而产生的心理感受[5]。启发Freud展开「诡异」研究的Ersch,则是将「诡异」T验与智识上的不确定感Intellectualuainty连结起来,他认为人类对於以智识支配环境的慾望是很强烈的,因此智识的确定X在关於纠结的存在命题中提供了JiNg神的庇护所,当人们的理智受到动摇,遭遇无法以智识解释的困境如战争与科学,生活中合理化的现象与具正当X的事件也就等同失去了遮蔽,人们心中自然会产生对於敌意力量的抵抗,而心理学上的事实就是「诡异」[6]。

    笔者认为艺术史上作品相对具T展现诡感的特定时期,如中世纪艺术、浪漫主义、前卫艺术Avant-garde[7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