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回、净海伏波(一): (第1/3页)
人总要活到一个年纪以後,才会突然明白自己该做什麽,这或许就是孔夫子所说,“五十而知天命”。 不过,知天命,并不意味着天命所归,所以总有那麽许多功败垂成,那麽许多壮志未酬。 至於,那些怀忧抱憾,却身已先Si的志士仁人,在鞠躬尽瘁後,Si亡并不代表一切皆付诸东流,那些理想、那些奋斗过的痕迹,其实都将化为土壤,在未来的某一天,为天命所向提供滋养,助其发芽茁壮。 一官许久不敢问,有关於双屿岛的事,因为他其实能懂老人的心情。 老人也岔开了这段故事,开始天南地北说些其他海上的见闻。 不过,一官心中积累了太多问题,直到有一天他见老人心情好,於是追问道:「後来,汪船主呢?他到东瀛之後,有借到兵吗?有没有回来为许岛主报仇?」一官最终还是忍不住问了。 老人叹了口气,点点头笑了笑,他早料到一官不可能不问,似乎还有一点测试的意思,想看看这小子能撑多久。 当一官开口时,老人笑了出来,笑这小子终究还是没能忍住,因为有这层情节在,让老人的情绪看来没有太大波动,只悠悠说道:「汪船主当然借到了兵,拿着雾岛的人头当礼物,无疑是为萨摩藩的岛津除去了心头大患。 岛津贵久大喜之际,不但将火龙岛上所有兵士与船舰,一口气全都送给了船主,另外又借战船三十、武士四千,助船主去报仇雪恨。」 「不只是萨摩藩,在平户藩、佐贺藩、五岛藩的这些藩主处,也都出奇顺利借到了兵。 事情发展虽说出乎意料之外,却也尽在情理之中,因为这些藩主心里,其实都各有一把如意算盘,他们的计算可都是JiNg明异常。」 「之前不是说到,在灭双屿岛後,朱纨与诸位将军,陷入疯狂在东南海域,胡乱劫船抓人,遇上东瀛船队,就扣上倭寇罪名,人丢进大牢,船与财货一律充公。 要知道这些船、这些人、这些货,背後可都是有主人的,而这些主人不是别人,十之不正就是这些藩主。 如今,这条肥得流油的航道被阻截了,无疑是切断了他们生存的命脉。这时候的东瀛国内也并不太平,各大名藩主间相互征战杀伐,是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海上贸易这条金脉,无疑是南方这些藩主,他们竞逐天下的最大本钱。 在这关键时候,眼下却冒出个不明就理的捣乱者,不巧的是这捣乱者,偏偏又是借他们八个胆子,也不敢与之动手的大明朝廷。你说这态势,不是把他们往Si路上b吗?这些藩主心里的苦,也只能默默往肚内吞。」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出来要帮他们解决此一困局,无需让这些藩主冒大不讳,甚至不用他们出面,就能重新打开这条h金航线,有这样的好事,他们哪有拒绝之理。 更何况,这个人还是往来日久,备受众人信任的五峰船主,他来借兵打通自己商道,还白捡他一个顺水人情,这算盘打起来稳赚不赔,此等好事当然没人会错过,所以这些藩主们,几乎毫不犹豫,便都慨然同意。 双屿岛陷落三个月後,船主连同自己原有船队,已经组织了一支船舰逾百、兵士五千的队伍,浩浩荡荡离开东瀛,准备回师双屿。」 「首先,船队先暂泊火龙岛,与海峰哥及岛上岛津大人所赠的三千人马,会师合军。 只是就在此时,先前派回内地打探消息的明山哥,遣快船来报,阻止船主开拔返航。 明山哥在密函中这样写到,“天风已转,祸首畏罪,验明无误;其余诸仇,皆陷大狱,Si期不远,大军莫动,免生变数”。」 「徐军师一旁提醒:此言不差,朝廷之中能在大洋里征战的将军,摆明现在已全数下狱,我们一旦大军压境构成威胁,慌忙间这皇上别无他法,只能再重新启用这些将军,让他们重掌兵权与我们对抗。 如此不但报不了仇,反倒救了他们一条狗命,以眼前局势看来,不如让他们就待在牢里,让他们的主子动手宰了他们,才是对我们最有利的发展。」 「船主沉思不语许久,他思索着“话虽如此,但这不也意谓着自己对大哥之仇,将没有任何作为吗?如此兄弟能明白、能服气吗?海上其他势力的海商,又将如何看待自己?奔海走船,将大夥紧紧连结在一起的,除了共同的利益外,还有义气!”船主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徐军师也明白船主顾虑,便再建议道:不如我们先驻军於此,静观其变,待整个局势明朗後,再请船主定夺。」 「这与船主想法不谋而合,其实船主心底还有一层顾虑,就是他清楚,目前自己麾下虽说人多势众,但若真与官军正面交锋,却毫无胜算可言。 只因这些借来的兵士,基本上根本不是自己所能号令,连海上列队航行尚且问题频传,若真对阵拚杀,还不一哄而散,这样的阵仗虚张声势或许还行,但却根本称不上真正的战力。」 「说到底真正关键时刻,使得上力、派得上用场、能听号令的,还是自己原本的船队。但问题是,这些船队里的船只,偏偏又多是商货船,武装力量实在不够。完全无法与光头叔或朝廷的战舰相b,剩至连海上那些不入流的海盗,武装力量都要强上许多。 之前,挟着双屿岛的威名,海盗对自己船队不敢动手,而如今双屿岛不复存在,自己在这大海航行,是不是连自保都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