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战否 (第1/2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有难,请王出兵相助。”说话者垂垂老矣,蓑笠麻衣,俨然不像身居奢丽宫殿。 九贯玉珠随风声晃动。 随说话人的方向看去,白玉冕旒下露出过分年轻的脸,九幽国三十二代传承累积的美貌集中在这张脸上。 其形,乌云鬓青春,桃花眼含笑,修眉丹唇齐贝齿,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其态,骨重神寒,龙章凤姿,君子风仪,帝王天质。 楚殷很认真地听老翁说话。 从盘古开天讲到陶唐代夏,包括他老祖宗各种历史,才起了个头,接下来陈情利弊,滔滔不绝。 他没露出半点不耐烦。 谋臣都这般讲话,老翁水准奇高,楚殷面露欣赏,拊掌赞叹:“不愧天子使者。” “吾一老农。”老翁摇头,他不客气地来,他不客气地走,非常失礼。 君王左右皆变色,绀衣侍宦愤懑不已,直呼:“岂有此理!求到我们头上,太宗怎敢无礼?” 太宗,负责天下礼仪。 青衣谋士,君子谦谦。老者说话间,他几度欲言又止,老者无礼告退,他面色不忿亦惭愧。 左右愤意,楚殷不置可否。 他站起身来,神色漫不经心,离开凉亭,行走画廊,步仪翩翩,紫袍衬人贵气,环佩清脆如歌。 左右亦步亦趋。 瞟视君王无恼,青衣谋士诚恳辩解:“二王之乱后,老师退隐山野,早非命官,蔑视权贵,无用于世,请王恕罪,无须同山野夫子置气。” 楚殷莞尔一笑,温声道:“教出了你,怎么能算无用?昔日中原华音,孤得幸闻,怎么会恼怒?天下危难,挺身而出,怎么会有罪?” “是高义啊。”楚殷赞美,话锋一转,郑重吩咐侍从:“子陵引荐贤师,可谓大功,当重赏。” 严子陵听得感动,下定决心,对君王直言进谏:“王万万不可答应老师。” “他是你的老师,求天下大义,有何不可?”楚殷故意问。 “老师食天子禄,我受贤王恩,各自为主。”谋士跪地顿首,交付忠诚。他话语铿锵有力,大胆露骨: “天子有难,并非天下有难,更非九幽之难。” 楚殷眉毛挑动,没想到有意外之喜,含笑鼓励严子陵继续往下说: “大王亲政不久,内外尚持异心,军中缺少威信,此大王之劣势; 国偏南隅,军往中原,必然舟车劳顿,耗费颇多。六年间五战,去岁大旱,国库空虚,百姓思定。此九幽之劣势; 四方诸侯踌躇,飞廉频闹天灾,重黎陷入内战,有穷偏安东隅,宣武同遭戎难,其余撮尔小国,不足为虑。此盟友之劣势; 戎狄可杀天子,可乱中原,全仗兵强马壮,精锐倍出。此敌人之优势。” “假以时日,王能定鼎中原,逐鹿天下,当务之急,王须发展生产,以安民心,韬光养晦,养精蓄锐,图谋天下之变。” 严子陵徐徐道来,掷地有声,明面处事不惊,宽袖下的手微微颤抖。 君王听完全程,态度收敛漫不经心。 绀衣侍宦跳出来反对,嘟嘟囔囔:“哪有你这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 严子陵目不斜视,注视堂前君王。 朝为田舍郎,暮登诸侯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子陵大才。”楚殷亲自扶起严子陵,动容地赞美。 好一幕君臣相得。 严子陵难以高兴。 他这时注意到君王目光远眺,不在此处天地。 眺望哪里呢? “真按你这么说。”绀衣侍宦嘀咕,“这事对我们一点好处也没有。” 侍宦,君王喉舌。 严子陵突然明白这个道理,言简意赅地表明:“天子有难,仰仗九幽之威,此未有之辉煌。” 一句话就够了。 君王眺望西方,西方有宗庙,他祖宗三十二代。 背手眺望,楚殷平静地感慨:“七百年前,孤的祖宗祭祀拿不出一头牛;三十年前,天子斥九幽为蛮夷。” 严子陵极力劝道:“大王未及弱冠,年富力强,何须心急一时,但求来日方长!” 楚殷点头,失笑道:“孤没说要答应,孤也不能贸然拒绝。” 他眨眨眼,压低声音对严子陵耳语:“想办法请贤师多留宫中,厚礼待之,高官可加,叫天下士卿知道九幽有贤人追随,王能礼贤下士。” 严子陵神色精彩纷呈,点头应是,随即退下。 君王继续朝西走,西方还有什么?相传极西有王母。 楚殷非幽王,对山上女神感兴趣。 他伫立西宫门前,也见王母。 年轻的君王神采奕奕,姿态恭顺,全看不出请太后“自愿”让权的忤逆。 太后慈眉善目,捻动灵珠,全看不出昔日垂帘、流放亲子的无情。 “母后贵安。” “殷儿近日安好?” 他们互相嘘寒问暖,母慈子孝一阵子。 “研习巫书,可有解忧?”楚殷笑意吟吟,关怀备至,仿佛软禁母后非他这个大孝子所为。 太后展开笑容,分享心得体会,仿佛她很乐意奉神习巫。 及笄少女负责端持巫书,低眉顺眼,漂亮可人,细看与太后与君王三四分相似。 楚殷笑意散去。 “都散了吧。”太后闭目养神,抬手挥弄佛珠,驱逐宫人,又道:“阿雅,你也退下吧。” 小姑娘自以为悄悄看了眼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