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赵瑗春心正是芭蕉叶5 (第1/3页)
当今天子的生母韦后,身上有非常强烈的传奇色彩。 赵熹本人宣称母亲是正宗的开封人,可她的弟弟韦渊说话却带有浓重的丹阳口音,她已死的哥哥据说讲得一口会稽话,这些南方土语若不是土生土长很难学会,大家猜测她的人生是不断的迁徙,开封只是最后一站——哦,也不是,临安才是最后一站。 但无论如何,她的出身非常贫寒,据说赵熹按例追封母亲的祖上三代时,连祖父的名字都是现取的,至于祖坟那更是杳然无迹。 有宋一代,后妃们出身虽然大多不高,但除了章献皇后是歌女以外,大部分家里都多少有点背景和人脉,不然也无法做到把女儿送进宫中。 譬如赵熹生父道君皇帝的后宫中,郑皇后的父亲其实是五品官,乔贵妃的母亲是开国大将郭守文的远支族人,道君皇帝本人的母亲陈氏也曾经侍奉过福康公主,而福康公主的母亲苗氏本身是仁宗皇帝奶妈的女儿,大家亲连着亲,可韦后像一个忽然冒出来的野花野草,大家伙翻烂了族谱都没法攀上一点亲戚,最终不得不承认这个韦后有惊人的好运。 然而她的好运还不止于此。 十八年前,宋朝短暂倾覆,道君、渊圣两宫北狩,后妃、皇子、公主、宗室等凡三千人迤逦辞庙,韦后就在其中,按照一般的发展来说,她会老死在寒冷的北方。 可她的儿子叫赵熹。 赵熹两次出使金营和谈做人质,第一次的时候莫名其妙被退了回来,结果第二次,金人还是点名要他去,他带上使者出发以后,竟然奇迹般地从金人的看管下逃出,并且躲过追杀,在南方重建了宋朝——这还不够,建炎十一年的时候,他成功议和,用一些沉重而屈辱的代价,把父亲道君皇帝、嫡母显肃皇后郑氏的棺椁,还有他的亲生母亲韦妃接了回来。 从汴梁到五国城的十一年风霜,上千里跋涉,死去的贵女王孙不可胜数,韦妃抗过来了,从五国城到临安五个月的跋涉,韦妃也安然渡过,从那以后,她就成了整个宋朝最尊贵、富有的女人,享受儿子的孝顺与赡养。 在大众眼里,这个太后没什么文化素养,举止也有些露怯,并且没有主见,赵熹说什么是什么,俨然一个甩手掌柜,半点不符合圣母的形象,混到今天纯属命好。 哦,她也不是半点主见都没有,在一件事情上,她的态度非常明确。 她非常,非常,非常不喜欢赵瑗。 这种不喜欢是摆在台面上的,建炎十二年八月,韦太后的銮驾抵达,赵熹带着赵瑗前往临平迎接,据说韦太后第一次见到赵瑗的时候异常亲热,让他和赵熹分别坐在一左一右,更止不住地对他说话:“我听官家叫你‘羊哥’,你是羊年生的,对么?” 赵瑗点点头,韦后潸然泪下:“我也是羊年与官家离散,距今一十二年,不期有重逢之日!你也长大如此。” 一时之间,四座皆泣。 母子重逢,感慨万千,宴尽以后赵熹服侍母亲到殿中休息,至夜不曾离去,据说母子俩抱头痛哭——第二天他俩露面的时候,眼睛都肿了。 就是那一晚上以后,韦后的态度忽然大变,竟公开问赵熹道:“我听说官家还养了另一个孩子在宫中,怎么不叫他一起前来?” 当时赵瑗的身份异常尴尬,他虽然早先被赵熹养在宫中,可和议达成以后,他在军中、朝中的支持者岳展、元鼎分别被赐死、流放,生父赵子称更是在一年前去世,就赵瑗的丧仪问题,百官们一吵再吵:赵子称究竟算是他的生父还是伯父?如果是伯父,那就无所谓;如果是生父,按照宗室的规则,你是要辞官为父亲守孝的。 言下之意,你要么滚回秀州,要么,叫皇帝认你做亲生儿子。 当然,这些都不是赵瑗能决定的,两个选择被交给赵熹,赵熹一个也没选,一个也不满意,他生生给赵瑗捏造了一个四不像:他让赵瑗解除官职,但不让他去秀州给父亲奔丧;让赵瑗服“斩衰”,即儿子为父亲穿的孝,却要求他以日代月,三十六天即告除服。 坦而言之,就是皇帝本人不准备认他当儿子,也不准备把他放回去给别人当儿子。 原本这一次韦太后回来,赵熹带着赵瑗一起去见母亲而没有带赵璘,显然是在给赵瑗吃定心丸,毕竟这一举动有十足的政治意义。可没想到韦太后竟然没有买账,并要求见另一个养子赵璘。 赵熹回复母亲道:“璘哥年纪小,身体不好,等到了临安,再叫他来拜见。” 韦太后一眼也没看赵瑗:“要来就一起来,怎么还有区别,你这样子,不是夺人家的情么?” 按照国朝的办法,父母死了,儿子要去守孝三年,可若是朝廷实在离不开他,就会“夺情”。韦太后的意思,竟然是要赵熹放赵瑗去秀州给亲爹守满三年的孝——开玩笑!离开赵熹身边三年,在赵熹还有另一个养子赵璘的情况下,那不是和皇位永远告别了么?更况且赵瑗五岁就养在赵熹身边,家里的兄弟姐妹估计都对面不识了,猛然把人家扔回去算什么道理?弃养也没这么弃的。 大家脸上浮现出一种大大的尴尬。 当然最后赵熹也没有把赵瑗放回秀州,但经此一役,所有人都知道韦太后不喜欢赵瑗,同时,她对皇帝另一个养子赵璘也是麻麻而过。大家都猜测她是要抱自己的亲生孙子——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要抱也得你儿子生的出来啊。 赵熹也是这么和赵瑗说的,在韦后冷落赵瑗的第一个夜晚:“他们没说清楚,大娘娘认错了,有些难以接受。” 认错什么了?显而易见,韦太后把赵瑗认成了自己亲生的孙子赵敷。 赵敷的生母懿节皇后余氏出身不高,原本只是康王府中的侍女,因为没有名位,不曾被金军俘虏北上,更幸运的逃到了赵熹身边。 从赵敷出生的时间来看,大概赵熹出使金营前余皇后就已经怀孕了,韦太后也许知道这件事情,算一算,赵敷刚好也属羊,更何况北国不通音讯,她或许不知道赵敷已经夭折。 赵熹安慰他:“娘娘年高,在北国辛苦,你不要往心里去,但要你多孝敬她、安慰她,她自然知道你的好。” 可六年过去,赵瑗已经十八岁,赵熹也三十六岁,后宫里别说儿子了,连遇喜的音讯也没有,赵熹看起来都要认命了,可韦太后也半点没有绝望,甚至亲自去台州为赵熹祈福。 同时,她对赵瑗的态度也没有改变,是一个厌倦或者视而不见的态度,在赵瑗正式成年以后尤甚。大部分时间里,赵瑗去向她请安只会吃到闭门羹,除非是赵熹带着他一起去,但即使这样,赵瑗也不会得到她的垂问。 赵瑗迟迟没有正式成为皇子,不仅有他本人旗帜分明地和宰相秦枞过不去的缘故,韦太后的态度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毕竟赵熹本人的至亲全部被扣押在金国,身边只有一个母亲,韦太后和他自小在宫中相依为命,情分与寻常母子不同,韦太后若执意不同意过继赵瑗,恐怕赵熹也不会强行违背母亲的意愿。 在返回临安的车马上,赵熹的面色很不好,那种旖旎、暧昧的氛围一扫而空,赵瑗看见他的一只手抓紧了膝上的衣料,不知道他是担心母亲,还是想起了那句誓言—— 据说,韦太后从五国城启程的时候,道君皇帝的乔贵妃前来送别,送了她五十两黄金,并斟酒:“jiejie今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