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文里做考官_第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节 (第1/2页)

    人际关系越简单疏远,就越不容易被人发现他的变化。

    他原本还担心作为二十多岁的“大龄”青年回去要面对一屋子妻妾儿女,现在一看自己居然还是单身贵族,当真是长出了一口气。

    为祖父守孝之后,他就搬出了方家老宅,眼下住的是城东独属于他自己的方府,虽然只有空荡荡的一进小院,却比那豪门深院更让他自在舒适。

    倘若此刻没人在里面等着他的话。

    刚一落轿,方靖远看到战战兢兢开门的家仆身后那英姿飒爽的四品带刀侍卫,额角就跟着跳了跳。

    独门独户的最大缺点,就是容易招惹来一些不速之客。

    尤其是这位。

    “元泽,你总算回来了!”

    孝宗赵昚在他家里完全没把自己当成客人,原本坐在院里的桂花树下发呆,一见他进门就冲他招手,“朕命人备下了酒菜,你边吃边说,这次乡试到底是怎么回事。”

    别说是原身跟他熟不拘礼,方靖远本身也不是个敬畏皇权的腐儒,有御厨备下的好菜,他自是当仁不让,一边吃一边将自己困在贡院里大半月的所见所闻一一道来。

    他说的简洁明了,半句废话都无,可这事儿本身就内涵丰富,赵昚更是个闻一知十的主儿,要不也不会特地点了他去做临安乡试的考官,就是担心会出事。

    然而越担心出事就会出事,好容易等到了贡院开门,他都等不及宣召主副考官进宫问话,就自己先跑来方家守株待兔。

    毕竟,对他而言,方靖远的话更为可信。

    听到最后,看着方靖远吃的津津有味,赵昚的脸色却愈来愈难看,“事儿还没查清,你胃口倒好。”

    方靖远连眼皮都没抬一下,一口气将白瓷盅里的汤喝完,方才说道:“这事儿急也没用。微臣这大半月都没吃过好东西,好容易回来,自然要先安了肠胃,才有力气做事。”

    赵昚听得挑起眉来,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啧啧称奇,“想不到几日不见,你还真让人刮目相看了。朕听说你弄了个什么流觞作业,加快了阅卷速度……”

    “不是流觞,是流水作业。”方靖远有些哭笑不得,“官家既然都晓得了,又何必微服出宫,若是让人知道……”

    “不让人知道不就行了。”赵昚大手一挥,豪气地说道:“想当年我们逃课出宫的时候,也没那么多事。朕只是出宫,又没离开临安城,怕什么。”

    方靖远抬了抬眼皮,朝皇宫方向瞥了一眼,“真不怕?”皇宫里不光是有禅位的太上皇,还有个心心念念另立太子未果的太后,哦,现在是太皇太后了。

    赵昚噎了一下,讪笑道:“我……朕这不是心急,想尽快了解情况,以备对策。”

    方靖远叹口气,“官家应该比我们更清楚,这是个下马威。”

    新人入职,新官上任,要立威,要扬威,要站住脚,不光是要放三把火,更要抗得过老人们的考验,俗称下马威。

    无论是太上皇,还是朝中老臣,面对这个出身乡野的新帝,这是下马威,也是试探,要让他知道皇帝不好当,也要让他明白,没有他们的辅佐,他就算坐上了皇位,也未必能坐得稳,坐得住。

    王尚书一想明白自己是怎么“泄题”出去的,就吓得病倒在贡院,可见当初向他打探试题的人,他心知肚明,根本不是他能惹得起的。

    新帝登基的首场科考,八月乡试,来年春闱,登科的便是他的首批天子门生,在这个节骨眼上闹出科考舞弊之案,无论是考生出事,还是考官出事,对他的打击都不是一般的大。

    更何况,这次的主副考官和巡检官,都是赵昚亲自任命,若能将他们都一网打尽拖下水,不啻于给了他当头一棒。

    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浪不愿走的时候,后浪就算想压上来,也得看看有没有那个机会。

    翻云覆雨手,从来不是一般人。

    赵昚看着他,“元泽既然已替朕挡了这一回,那此案就交给你,由你查个清楚明白,他们要给朕来个下马威,你就替朕烧了这把火。”

    “朕倒要看看,如今天下,到底是谁,说了算。”

    第六章乌合之众

    发榜足足提前了十日,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

    考官们前脚出贡院,次日就贴出了红榜。

    这是绍兴三十二年八月的最后一天,无论是考完试后正在寻欢作乐放飞自我的考生,还是抱着干瘪的荷包忐忑不安等待成绩的考生,突然听说贡院正门已张榜公告了这次临安府乡试的录取名单时,都有些懵。

    是他们睡过头看错了时间,还是压根没醒来?

    随着锣声报喜声喧嚣而至,考生们终于醒悟过来,这不是做梦,也不是玩笑,是真的出成绩放榜了!

    “余杭县林希元林老爷,高中桂榜三十六名!”

    “钱塘县苏仲延苏老爷,高中桂榜二十一名!”

    “仁和县……”

    “临安……”

    随着一声声报喜喝彩传来,书生们从震惊中清醒过来,有的惴惴不安,有的闻讯狂喜,还有的等不到自己名字,便急急让人去贡院看榜,一时间众生百态,在各家酒楼客栈中显露无疑。

    “中了中了!我中了!”

    “恭喜林兄……”

    “不知这次乡试的解元会在哪一县……”

    “自然是我余杭县,余杭王氏子弟哪个不是满腹经纶,名满江南!”

    “王家昔日人才辈出,如今不提也罢!若非此番主考王尚书出身余杭,王氏子弟……呵呵……”

    考生们说着说着就争论起来,起初不过是争论谁人夺魁,到后来就渐渐变了味。

    “进场的时候不是揪出了好几个夹带的吗,听说是有人泄题……”

    “泄题?!”

    “我辈寒窗十载苦读,却被这些腐蠹之辈行贿买卷,徇私舞弊,天日昭昭,公理何在!”

    从一个人的疑问,到几个人的质疑,到十几个人的肯定,话风从怀疑,疑似,到肯定,确认,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在考前有人卖题,就是跟王家有关,还有人恍然大悟地说在考场中看到有人作弊,考官却视而不见……

    三人成虎,谎言重复一百遍都能让人信以为真,更何况人们本能地更愿意相信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说法。

    毕竟两三千学子应试,能中举者不过寥寥百余人,更多的落榜者,不相信自己是文不如人,只相信自己是时运不足怀才不遇,相信是他人钻营舞弊,是考官徇私不公,若是能有机会推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