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的风控修行_第6话技术指标的诱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话技术指标的诱惑 (第1/1页)

    不再找群组之後,陈浩决定「学技术」。这三个字像一个没有边界的湖,谁都说自己会游。YouTube推荐演算法非常识趣:开口就是KD、MACD、布林带;再滑两个影片,就进入更深的世界——「三重过滤」「波段结构」「费波那契回撤」。他像x1块海绵,每个名词都觉得有道理。

    他买了线上课。讲师说话俐落,投影片乾净,有纪律的蓝白主题让人自动相信这是一套「系统」。

    第一堂课教趋势:

    —趋势线画法:至少连两点,第三点确认。

    —均线系统:5MA上穿20MA,守60MA。

    —「趋势不言顶底,只问跟随」。

    陈浩把这句话抄得很大,用萤光笔画三次。

    第二堂课讲震荡:

    —KD高档钝化不是卖点,低档钝化不是买点,要看位置、背离。

    —MACD柱状T缩短是动能衰退。

    他一边记,一边在历史走势上套。套用这件事给了他极大的安慰:过去能验证的,似乎就是对的。

    第三堂是布林带:

    —开口扩张代表趋势启动。

    —碰上轨未必回落,可能「沿轨上行」。

    —中轨是支撑,跌破中轨要小心。

    他照着画,线越来越多——趋势线像铁轨,均线像输电线,布林带像加在画面上的透明口袋。图好看了,他觉得自己也更「有把握」。

    他盯上「瑞新光电」。理由完整到可以写成作业:

    日K突破前高;

    5MA上穿20MA;

    MACD翻红,KD从50上g;

    布林带开口扩张。

    他在成本附近分批建仓,买完心里暖起来。那种暖,不是赚钱,而是有依据。

    隔天早盘, 3%。他兴奋地把手机举给阿建看。阿建耍贱地吹口哨:「老师改行啦?」

    「技术而已。」他尽量装得平静。「照系统走。」

    阿建摊手:「你那麽多线,我头都晕了。我的系统简单:看到红K就买,看到绿K就跑,快快乐乐。」

    陈浩笑:「你那叫感觉。」

    阿建说:「市场要的是胆量,线是给胆小鬼看的。」

    这句话在他x口搓了一下,留下小小的刺。

    第三天开盘,瑞新光电往下。

    他盯着中轨,告诉自己:「到中轨会撑。」

    十分钟後,中轨裂了一小口;又十分钟,一根长黑bAng贯穿所有均线。

    MACD柱状T收敛,KD向下交叉。

    他脑中浮现课程的句子:

    —「跌破中轨要小心。」

    —「背离确认要等收盘。」

    —「停损要事先设定。」

    可这些句子都太像黑板,落到手指上时像粉笔灰,抓不住。

    他没有事先设定停损,因为他以为自己会来得及。

    收盘前十五分钟,GU价触及他原本心里想过的停损价位。他终於卖掉。

    关掉下单视窗的一瞬间,他没有释然,反而更空了:明明学了那麽多理论,为什麽仍然是「临阵决定」?那和以前凭感觉有什麽不同?

    晚上,他把那笔交易从头到尾重演。

    他发现一个残酷的小事实:技术指标让他以为自己理X,但真正驱动决策的,仍是情绪——怕错过、怕认错、怕被笑。

    他在笔记写:

    「指标会说话,但市场不听。真正要听的是我自己:我能不能做到先写下规则、照规则执行。没有规则,所有线都是装饰。」

    接着他开始实验——在进场前,把出场写下来:

    买点:突破36.2

    停损:35.4-2.2%

    目标:38.0 5%

    破停损不加码、不凹单;到目标先出70%,其余移动停利。

    他把这张单钉在萤幕边。那张纸像一块锡箔,反光、y、冷。

    纸面规则是他勉强自己成为「交易员」的一个开端。

    周末,他去参加一场实T讲座。讲台上的讲者说:「技术指标不是预言,是语言。你会讲中文,不等於你会写。市场需要的是家,不是朗读机器。」

    他愣住。这句话让他突然理解:学会语言之後,还要学「说什麽」。那是策略、是风控、是节奏。回家路上,他把手机上的那些指标清得只剩均线、量、和一条趋势。简单很多。也更可怕——因为少了线,他得更诚实。

    那晚,他在日记最後写:

    「我要从看懂图,走向写好剧本。剧本就是:进场的台词、退场的台词、沉默的台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