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一场逆天之旅_有些事急不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有些事急不得 (第2/2页)

,如果从认识开始算,35年吧。」

    也有因为和伴侣分手而来晤谈的人……

    「你们交往多久才分手的?」

    「我们在一起10年了,怎麽会突然说分就分?」

    这麽长的时间,如果没多久就恢复,那究竟是光Y虚度还是没血没泪?

    会有这麽巨大的失落感和情绪产生,不就说明了这段感情有多麽深刻吗?生命中被挖掉了一大块,怎麽能不痛?怎麽能不花上许多时间去疗伤止痛?

    在「忧郁的演化:人类的情绪本能如何走向现代失能病症」这本书中,作者罗腾伯格邀请读者从自然一点的角度去思考,如同想觅食是因为饥饿、想休息是因为疲倦一样,身T的讯号都是一种提醒,是演化留给我们的宝贵礼物。关系失落之後的各种情绪纷陈出现都是极为自然的,那些情绪可能会让你想要休息一下什麽都不做、可能会让你自然想起与那关系对象过去所经历的一切、可能你会从中有更多情绪涌现、可能也会从中有一些新的看见与发现……复原的历程如果要顺利,过程中就是会有一连串要度过的状况。就像是生理病痛的治疗总是会提醒说细心照料才不会留下病根,看不见的心理伤痛也需要当事人这样花时间去呵护疗癒。

    瑞士裔的美国JiNg神病理学家伊莉莎白˙库伯勒-罗丝(ElisabethKübler-Ross,1926-2004)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Si亡与临终」(Ohanddying)里面,提出了「哀伤五阶段」(Fivestagesofgrief),用来描述人在面对哀伤与灾难时的心理历程,这五个阶段包含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忧郁、接受」。但这五个阶段不一定会按照顺序发生,当事人也未必会经历所有阶段,很常见的是在不同阶段之间往复跳跃。

    无论顺序如何出现,程度或深或浅,面对情绪,真要谈论怎样才是「有效率」的话,最好的做法其实不是转过头去不看它(这就是很常见的否认),而是试着去接纳自己有那样的情绪,接纳了之後才会有机会让後面的疗癒过程跟着启动,不然就会卡在最前面,看似不受情绪影响,其实更没效率。过程中会有愤怒和悲伤是很常见、也很正常的,试着让大脑的理X部分休息一下,让情绪的流动起伏自然一点,去感受一下那个自然的流动,从中去听见或是看见什麽,听见或是看见什麽也都很自然,不用去对其否认或忽略。对面汹涌的水流,顺着自然的流势去导引,会让情绪流经之处带来新的生机;如果只是封堵、否认,那往往只会在暗处累积然後爆发,使得你在生活的其他时刻受到类似刺激时不受控地暴走,或是身T的某个脆弱处被当成突破口,使得原本就存在的病痛加剧,或是产生查不出原因的身心症状。

    虽然说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在运动场上奔驰的选手们哪个身上没有伤?在b赛的前中後接受治疗是家常便饭,带伤上阵更是一种日常。我们活了一辈子,也可以说是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去累积大大小小的身T和心理的创伤,有些伤或许痊癒了、有些还留着疤、有些甚至无法恢复;每个人大概也都是带伤上阵在过每一天的生活,只要不是太严重,也就还过得下去,更多时候是不觉得自己哪里有伤。但如果在某个时间因为某种人事物的刺激而让你出现不成b例的过度反应(通常是悲伤、愤怒、焦虑)时,就是一种警讯了。

    警讯是身心在提醒你要花点时间慢下来检视一番,提醒你有些陈年伤痕没有痊癒,还在深处隐隐作痛。你可以选择习惯X地忽略,或是真的去看一看、多了解一点自己、多靠近自己一些,这种休息和疗癒不会花你太多时间,通常也不会影响你的日常运作,最重要的是可以让你的未来走得更顺畅一点。

    如果你因为某些事情受挫了、觉得无力了,请尊重一下发自你心灵深处的提醒,你可能就是需要休息一下,有一段时间允许自己可以不要那麽用力过生活;如果真的很严重地影响日常的一切作息,请带自己或请别人带你去看个医生吃个药(用药请听医生的话,不要自己随意增减,这很重要),让恢复的过程可以更加顺利平稳。找个人聊一聊,让情绪的水流可以流动宣泄,才不会形成不知会在何时将你卷入的漩涡暗流。

    关於心理创伤,有一种恢复的检核标准叫做「放下」,那怎麽样才是真的放下,而不只是嘴y转头否认?或许可以用来评估的感觉是,当你再次想起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已经不会再有那麽激烈的情绪反应,可以b较淡然处之了。

    放下的前提是你能够自在地再次提起,然後你才能真的说出「那些都已经过去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