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三章:朱棣决定迁都 (第2/3页)
“贩卖军械本该处Si,g结外夷,更是罪加一等。不管是谁,犯了此等大罪,怕是不会有下场。” “那可不一定,能接触到军械的,除了军中之人,恐怕也就剩下勳臣与宗王了。陛下贤德,估计会从轻发落。” “……” “肃静!” 李兴在朱棣的眼神示意下,高呼了一声。 堂上的一众王公大臣顿时噤声。 朱棣很满意堂上众人的反应,遂朗声道:“对於此事,众卿觉得该如何办?” 这种走私军械的大案是瞒不住的,何况蒋瓛率领了一百多名锦衣卫前往泉州,就算他们故意隐藏行踪,也瞒不了太久,所以朱棣在得知此事缘由後,并不打算瞒着文武百官。 六部尚书等堂上高官虽没有提前收到消息,但个个聪明绝顶,转念一想,就明白此事不是他们能cHa手的,因此皆不愿多言。 “陛下,太祖皇帝昔年所定的《大明律》中的《兵律篇》有言:‘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丝绢、丝锦、私出外境货卖者,杖一百,所有货物充入官府。若将人口、军械私出外境者处以绞刑。’” 御史桂湛躬身出列道:“陛下,泉州一事,极为重大,请陛下下旨严加追查,不可让首恶及协从者漏网,当使天下人以此为戒。” “陛下,微臣愿意请缨,担此重任。” 大理寺卿吕震躬身出列道。 “陛下,臣以为,此事应该交给刑部、兵部及锦衣卫合力彻查。” 桂湛恭声道。 “泉州命案,震惊朝野,此事到现在还是迷雾重重,众说纷纭。究竟是真的发生了私通倭寇的大案,还是仅仅偶发於市井交易之争斗,水落石出之後,才好定夺。” 朱棣沉默片刻後,高声道:“拟旨,泉州命案交於太子彻查处置,内阁众侍从顾问协助太子办理此事。” “儿臣遵旨。” 朱高煦躬身行礼道。 “臣等遵旨。” 以方孝孺为首的一众内阁顾问作揖行礼道。 两个时辰後。 天界寺。 後山腰上的一座凉亭下。 “你这和尚,耳朵聋了吗?朕说了半天,你都没听见?” 朱棣端坐在石凳之上,望着对面不发一言的姚广孝,故作生气道。 姚广孝手持佛珠,温声道:“贫僧做陛下的一个出气筒足矣,陛下让太子来办这件事,自有陛下的道理。” 朱棣感叹道:“一段时间没来拜会少师,朕心中想什麽,你还是都能猜得出来。” “陛下,此事怕不会就此了结,不如让高燧老老实实在泉州待着,闭门思过,就不要进京了。” 姚广孝沉思片刻,把手中佛珠收起,抚着银须道。 “少师觉得,太子会如何处置此事?”朱棣问道。 姚广孝道:“太子极类陛下,心思也不难猜,他大概会效法‘吴郡王故事’,责令高燧禁足府邸。” 朱棣微微一笑,捡起一枚棋子,问道:“少师,来,可有兴致下一局?” “陛下有兴致,老衲就有兴致。” 姚广孝抚须道。 “算了,算了!” 朱棣把棋子一丢,当即起身,负手而立道:“朕这辈子,最羡慕的就是你这大和尚,划出道来让他人走,自个躲一边清净。” “陛下心中烦恼的,并非赵王之事,而是北方边疆吧?” 1 姚广孝略作思考,沉声道。 朱棣皱眉道:“朕自登基之後,北方部落SaO扰不断,来势汹汹,烧杀抢掠,令百姓逃亡连连,每年出现的无家可归者皆成千上万,朕岂能坐视不理?因此,朕决意迁都北平!一旦迁都北平,那就占尽了天时地利。北平自古称雄,有险可守,有道可发,粮草充足,兵源广泛。” “对於朕迁都北平之事,内阁众顾问有很多种看法。” “有人认为北平是朕的‘龙兴’之地,朕坐上帝位之後,把京师移到朕熟悉的地方很正常。” “有人认为朕待在金陵时,会想起朕那病逝在皇g0ng里的父皇与兄长(朱标),因此很难心安,所以才会想着迁都北平。” “还有人认为漠北部落始终是个隐患,当初父皇让朕镇守北平,正是为了防备草原人,而朕如今做了皇帝,那麽北平如此重要的地区便无人镇守。因此,朕才想着把京师迁到北平,做皇帝和守边疆两不误,美其名曰‘天子守国门’。” “不瞒少师,以上三种观点都是朕迁都的原因,但朕迁都北平最大的,起到决定X作用的原因,在於朕的追求!” “朕要做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而北平这座城的前身,却是元大都。” “前元是一个疆域十分辽阔的庞大帝国,高煦曾说这样的帝国可以称之为‘日不落帝国’。而前元控制整个庞大帝国的中心,便是元大都。” “换句话说,无论是格局还是布防,这种恢弘的气势远非金陵可b。少师可以想象得到,当年朕初到北平之地时,有多麽震撼!” 1 “何况,元世祖忽必烈是个很有雄心的皇帝,他坐上帝位之前与朕一样,也是镇守一方的统军大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