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三章:朱棣决定迁都 (第3/3页)
。” 朱棣说到这里,握紧拳头道:“同样,朕也是一位很有雄心的帝王,前元的衰败有诸多因素,但朕很想坐拥这个曾经辉煌天下的都城,建立一个更加庞大的国家!” 姚广孝沉默不语。 朱棣见状,问道:“大师是不赞成朕迁都北平?” 姚广孝思索良久,缓缓说了一番话。 “我大明建立之後,太祖皇帝对於京师的选择十分谨慎。太祖认为,在魏晋之後、隋唐之前的六朝之所以短命,其根本原因,乃是当时江南地区开发不足,地广人稀,没有充足的财力和兵源。” “然而经过隋唐、两宋的开发,东南广大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皆得到了极大的繁荣。而关中在唐代就已显出其弊端,即粮食无法自足,又同时面临西北与大漠游牧部落的侵扰。反观金陵,不仅远离西北与大漠,更靠近大海,适合进行海洋贸易。” “因此,洪武初期,太祖皇帝以金陵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以凤yAn为中都。但不久之後,太祖发现凤yAn明显不适合作为京师,便停止了营建中都。” “太祖皇帝希望可以在关中建都,即‘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重现汉唐雄风。於是,在洪武二十四年,太祖派遣懿文太子巡抚陕西,考察山川形胜,为迁都做准备。可惜懿文太子回京後一病不起,迁都之事便不了了之。” “陛下奉太祖遗诏继承大位,秉承太祖遗志,迁都北方本无可厚非,但北平之北有大漠各部,东北有nV真诸部,且东方临海,又需防备海上贼寇。” 1 “建都於北平,若不能同时控制中原、大漠和辽东。那麽,大明将会沦为一个局限於长城以南的国家,而北平则会成为边疆。而且,此时迁都北平,需要从南方供应粮食,因为目前辽东产出的粮食只能满足辽东自身的需求。” “因此,贫僧认为,陛下迁都北平,首要之事,便是充实辽东,郡县辽东,否则一旦东南出现变故,地方乱起,切断运粮路线,北平将陷入绝境。” 朱棣知道,秦汉之时,中原王朝的政治和经济重心位於西北,因此选择以长安作为京师,洛yAn作为陪都以控制关东地区。 自唐代之後,关中地区因多年战乱,环境迅速恶化,经济和政治重心不断东移,长安和洛yAn就失去了作为中原王朝京师的优势。 两宋之後,北方草原人强势崛起,灭了辽国的金国与灭了金国、宋朝的前元,这两个政权为了在控制大漠与辽东的同时也能控制中原,皆以北平为京师。 “朕明白少师的顾虑。” 朱棣道:“但京城地处江南,朝中官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安稳之心过重,不愿图变,朝廷每有新政,总会有人跳出来反对。迁都北平,便可摆脱这些人的掣肘。” “之前朕命令北方各都司增兵七大要塞,又让惠民工建局招募边塞百姓,协助官兵建造七座强大的军事基地,为攻伐草原和抵御北方部落做城防。等明年开春後,朕决定巡视北方与辽东,既能看一看七大要塞的修建进度,又能近距离指挥西北大军,扫平关西不服势力。” 姚广孝抬起头,望着远处,缓缓抚须道:“陛下英明,不过朝中反对的大臣怕是不会少。” 与此同时。 1 文渊阁。 “殿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方孝孺恭声道。 解缙道:“请殿下早做决断。” “是啊。”杨士奇等人附和道。 此时,文渊阁值房内的七名内阁侍从顾问,只有h淮一人没有说话。 “诸位把事情想的过於简单了,父皇和母后不会眼睁睁看着我把三弟杀了的。” 朱高煦的目光依次从七人脸上扫过,解释道:“父皇若真有惩治三弟之意,就不会把此事交给我处置,直接交给刑部和锦衣卫也就够了。” “殿下言之有理,依臣之见,陛下将此事拿到朝会上,也是迫不得已。” h淮开口道:“毕竟此事闹得太大了,陛下不能不闻不问,总得装装样子。可要依律治赵王的罪,那必然要判处绞刑,这就会让陛下落得一个‘父不容子’的骂名。陛下之所以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殿下,正是想保住赵王,顺便维护殿下的宽仁之名。” 1 方孝孺直言道:“既然杀不得,那总得趁此机会,削弱赵王之权,令其难以再兴风作浪。故臣以为,可依太祖皇帝惩处藩王故事,将其废为庶人,送去中都凤yAn圈禁。” “不可,将赵王废为庶人过於严苛,有损殿下宽仁之名,万万不可。” h淮急忙劝道。 朱高煦沉思良久,缓缓言道:“诸位,我决定给此事定个调子,就说赵王被手下蒙蔽,才陷入此案。效‘吴郡王故事’,命赵王回京,罚其在王府禁足三年,以观後效。” “臣觉得可行。”h淮率先道。 “臣也觉得可行。”杨士奇附和道。 方孝孺与解缙对视了一眼,接话道:“殿下既有决断,也只好如此了。” “臣等附议。”解缙等人恭声道。 PS:五千字大章已更,求票!月票!推荐票!各种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