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习惯的名字 (第2/3页)
bAngbAng糖,塞到自己手里。“给她当饭吧。” 她愣住,接着笑出声。笑声轻快,像打破夏夜沉闷的一声铃铛。 那一天他第一次会把游戏机cHa上两只手柄。“来,你也玩。” 她捧着手柄,手忙脚乱,总是Si。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却慢慢说:“没事,我一开始也不会玩。” 她信了。于是又拿起手柄,一次又一次的帮林尚德挡子弹。 有时,他甚至会主动挪到她的小桌子边,别扭地抓起一个娃娃,声音生y:“宝宝,吃饭。”她笑得趴在地上直打滚。“哪有爸爸是这样的!”“我爸爸就是!”他涨红了脸,Si不承认。 同一个客厅里,原本平行的两根线,终于有了交错。 再大一些,两人会一起钻进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小人书。源喜欢《灰姑娘》,林柏喜欢《七龙珠》。她要看长裙,他要看天下武道大会,两个人吵得谁也不让。最后折中:她先读一章《灰姑娘》,他再读一章《七龙珠》。 手电的光影摇晃在被子外面,像一场秘密的剧。源读到“灰姑娘孤零零地被赶到阁楼”时,声音慢了下来。林尚德抬头,沉默片刻,把书往她那边推了推。“那你多读两页好了。” 等上了小学,他们还是同桌。 “林,我要喝水。”“好。”哪怕他正埋头写作业,也会放下笔,跑去替她装满。 冬天的C场风很冷。排队时,她小声说:“林,你站那边去。”他就乖乖挪过去。风吹得耳朵通红,他一声不吭。她眼角余光瞥见,轻轻“哼”了一声。 每一年的冬至,学校食堂都会特意做芝麻汤圆。她端着碗,只喝了一口汤,就把碗推到他面前。“我不喜欢吃。”他接过来,大口吃完,抬头笑:“谢谢。” 后来她在班上的晚会跳舞,林尚德鼓掌的最用力。她偏过头,没理他,像是认识他有些丢人。 他们也常常一起回家。 源音走得快,书本码得整整齐齐总是第一个收拾好书包出教室。林尚德收拾得慢,常常喊道:“源,等等我!”她不回头,只把步子放慢。等他气喘吁吁追上来,露出一个得意的笑。“走快点。”她说。“嗯。”他点头。 路过小卖部,他会掏出口袋里的零花钱,买根旺旺碎冰冰掰开。一根递给她,一根自己咬得满嘴是冰。她皱眉说:“太甜了。”可还是会一口一口吃完。 童年的记忆就是这样。最初隔着两条平行线。她的游戏是过家家,他的游戏是游戏机。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成了彼此的一部分。 源音已经习惯了有人在身后喊“等我”,习惯了有人帮她装好水送到课室,习惯有了人帮她挡风。林尚德习惯了她的吩咐,习惯了她的嫌弃,习惯了在她面前把自己弄得一团乱,却依旧笑着。 升入初中以后,源的日子变了,像一张排得密不透风的表格。 早晨六点起床,早餐必须在十五分钟内完成,牛N不许剩,吐司切得整齐。 白天上学,放学之后直接去舞蹈教室。木地板被擦得光亮,落地镜里照出一个背挺得笔直的nV孩。手臂抬起时不能颤抖,脚尖绷直到小腿发麻。 晚上回到家,还有钢琴、礼仪、作业。母亲坐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她,不高声呵斥,只在她微微驼背时轻声一句:“抬头,nV孩子不能驼背。” 源音照做,一遍又一遍。微笑的弧度,行走的步伐,手指的角度。源音总觉得自己的mama要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幅画,一只被摆在橱窗里的JiNg致玩偶。 中学的第一个冬至,天sEY沉。细雪没有落下,却带着寒意。 学校食堂一如既往地在菜单上加了汤圆。每个人都端着白瓷碗,汤圆在热汤里打着旋,黑芝麻的香气冲出来。 源端着碗走到角落的桌边。周围的同学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笑声混杂着蒸汽,雾气模糊了窗户。她坐下,把碗放在面前。 汤圆漂浮着,白得发亮。她舀起一勺,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太甜了,芝麻汤圆原来这么甜吗? 汤圆还在白瓷碗里打转,蒸汽往上升,消失在空气里。 她愣愣地盯着那碗汤圆,好像在等什么。 等有人把碗接过去,等一句轻轻的“谢谢”。 可没人来。 碗还在,汤圆还在,热气慢慢散掉,汤也凉了。 她低下头,舀起一勺送进嘴里。甜腻的味道在舌尖蔓延开,她眉头皱起,却还是把汤圆咽了下去。 窗外的风刮过,吹得玻璃微微震动。她把碗放回桌上,手指在瓷沿上停了很久。 如果是以前,她会把碗推过去,听见那句“谢谢”,然后偏过头,轻轻“哼”一声。 可是今天,桌子对面一直是空的。 这就是她的初中。 舞蹈、礼仪、成绩。母亲安排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像是她的人生唯一的轨道。 而那些童年里理所当然的习惯——有人坐在餐桌的对面,有人帮她吃剩下的饭,有人跑在身后喊“等等我”——统统都不见了。 冬至的汤圆还在碗里,蒸汽升起又散去。 她低头看着,忽然觉得,这或许是mama希望的“完美nV儿”:安静、端庄,不需要任何人来回应。 高二的新学期开始。C场的樱花刚刚开,落下的花瓣把C场染成粉sE。教室黑板上写着新学期欢迎同学们,林照例坐在窗边,和健同桌,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